這一天,我們讀了兩封令人痛心疾首的遺書。兩個年輕的生命就此消逝了,但死有重於泰山、輕於鴻毛,兩者之間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。
一個是堅強抗病不果的血癌女生,一個是為失戀而輕生的青年,兩封遺書,我們選擇一字不漏刊登了20歲的楊顏琦寫給衛生部長廖中萊的請願遺書,也選擇一字不登22歲青年江世豐在面子書上宣佈放棄生命的最後留言。
同樣是年輕人,楊顏琦的短暫人生迸發出最堅毅、最可貴的生命火花,她為了當醫生的理想、為了愛她的親人,兩年來積極尋求治療,在絕望之後仍不忘為千千萬萬的血癌患者請命,致函要求衛生部設立骨髓庫,也糾正人們對捐獻骨髓的觀念。
“只要政府跨出一小步,我們活著的機會就會進一大步。”“我只希望以我僅有的生命,為很多目前等待著的戰士請命,請讓我們看到更多希望。”
這封遺書讓我看得熱淚盈眶,而衛生部長廖中萊在閱讀《光明日報》獨家報導後,隔天聯絡本報作出積極回應。
我們懇切希望,政府將致力提昇國家的醫藥科技及骨髓庫系統,讓顏琦用生命去祈求的大愛願望能夠落實。
楊顏琦生前說:“無論面對甚麼事,都必須相信自己。就算知道自己身患絕症,也必須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,不可輕言放棄。”
如果,我們能提早一天採訪到顏琦的經歷,並刊登她的請願遺書和堅強精神,也許讀了新聞的江世豐不會輕言放棄生命。江世豐自稱在他的世界裡只有愛情,只向他“最愛的家人”說聲對不起,就這樣從高樓一躍而下,把無盡傷痛留給家人、朋友,還有那名將會終身抱憾的前女友。我們不會否定失戀是人生中一大痛苦,但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。有人用“癡情”來形容這名自尋短見的青年,這是令人遺憾的,因為癡情一詞並不能用在傷害自己深愛的人。江世豐臨死前將前女友的姓名、親密合照等公諸天下,然後用鮮血塗抹了人們的記憶,對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。從江世豐在面子書上倒數自殺的個案,以及檳城另一名男生早前也是在面子書上留言後自殺的案例,我們可以發現到這些有意尋死的年輕人,可能出自潛意識內的求生本能,因而在網絡上發出最後的求助訊息。最令人遺憾的是,使用網絡的年輕人大多缺乏基本危機意識和應對常識,有人對這些求助訊息作出冷嘲熱諷,甚至有人“認同”和“尊重”尋死者要輕生的做法,這可能間接促使尋死者做出傻事。因此,針對自殺事件的新聞,我們不作出過大篇幅的報導,絕不美化自殺行為的動機,以免其他有自殺念頭者受到感染,甚至是藉著自殺來尋求社會的更多關注。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,而是留下無可彌補的遺憾和悲痛,但這類悲劇往往是可以避免的。許多非政府組織都致力於防範自殺,包括提供無償的輔導熱線,他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必須受到更多鼓勵和肯定,也須要來自政府、傳媒和民間等方面的配合。
光明日報/潑墨‧文:戴志強‧2010.12.10
